隨著公園城市建設的推進,今年上半年,青島公園+生態、+體育、+教育、+產業等模式不斷深化,逐漸成為宜居城市“新表達”——
149場花式“公園+”活動讓“賞綠”變“享綠”
隨著公園城市建設的推進,綠色公共空間正在不斷擴展,而如何為市民創造出更多價值,提升生活品質,是公園城市建設亟待解決的新課題。
在此背景下,近年來“公園+”發展思路越來越清晰,這也反映出城市發展理念的深刻轉變和居民對更高品質生活環境的追求。“公園+”將公園作為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的核心,通過與其他城市功能的深度融合,實現城市空間、功能、生態、文化等多方面的優化和提升。“公園+”的核心在于如何加出新功能、新體驗,它代表著無限的可能性和創新空間,包括“公園+生態”“公園+體育”“公園+教育”“公園+產業”“公園+文化”等。
今年,“開展‘公園+’文體科教活動”被寫入青島市市辦實事。上半年,全市開展各類“公園+”系列活動30余項149場。首屆女子“櫻花跑”、大草坪咖啡節等活動頻頻“出圈”,吸引了眾多市民參與。
公園帶來更多綠色福利
七月的青島,綠意滿城。在嶗山區深圳路體育公園內,一幅生動的畫面躍然眼前:郁郁蔥蔥的林下空間,成為市民悠然漫步的好去處,他們或獨自徜徉,或結伴絮語;在不遠處的網球場、足球場上,運動愛好者揮汗如雨,盡情揮灑著激情;而公園內配備的智能AR騎行終端,則為周邊喜歡健身的居民提供了更佳的運動體驗……
足球愛好者在深圳路體育公園的運動場上揮汗如雨。劉棟 攝
深圳路體育公園一期建成于2013年,由于年頭已久,部分鋪裝及設施出現破損及陳舊的情況。為滿足周邊居民對公共綠地的新需求、新期待,公園啟動改造。在原有體育公園的基礎上積極拓展場地設施功能,從覆蓋全齡化入手,通過增設林下活動空間、兒童無動力設施、智慧化健身設施、標識系統等,實施綠化提升、園路鋪裝、設施完善、場地改造等建設提升,深入拓展公園功能,打造具備運動健身、休閑休憩、競技比賽等多種功能的綜合性體育類公園。同時與二期區域實現東西貫通,總面積達到7萬平方米,不僅拓寬了公園的健身區域,園內的健身功能及種類也得到了進一步拓展。
如今,越來越多的口袋公園、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山頭公園正成為百姓家門口的“后花園”“健身房”“遛娃地”。市南區積極破解老城區用地難題,因地制宜建設寧國路鄰里社區口袋公園,方便市民溝通交流、協商議事;市北區大港三路等口袋公園將兒童友好理念融入口袋公園建設,全方位打造兒童友好空間,提升兒童的獲得感、體驗感和幸福感;西海岸新區芯屏公園等項目積極推廣“公園+”理念,“公園+停車場”“公園+等候區”等建設模式成為解決民生需求的重要舉措……從“賞綠”到“享綠”,越來越多的市民享受到城市釋放出來的“綠色福利”。
城市宜居理念,離不開人與自然的良性關系。在美國,有一種評價宜居城市的標準——公園指數(ParkScore)。ParkScore網站基于占地面積、投資額、服務設施和可達性等重要特征,對美國前50大城市推出該指數。為何選擇把公園作為一種評分體系?其研究認為,公園對社區的作用至關重要。公園可達性高,居民可以更加易于參與日常鍛煉、易于享受自然環境。研究表明,公園可以激勵日常戶外運動,復興地方經濟,并且使得鄰里關系更為融洽。
“因為公園,來了趟青島”
從無人問津的城市角落,到年輕人的“新寵”——建成后的海之戀公園迅速“出圈”。“這個公園好‘city’”“這里的晚霞next level”“因為這個海邊的粉色公園,來了趟青島”……在社交平臺上,許多年輕人為其充當起了“野生代言人”。
記者梳理諸多“種草帖”發現,新場景新業態的不斷涌現,成為年輕人開始熱衷“打卡”公園的重要原因。這從嶗山區濱海一線公園的數據中,也可見一斑:小麥島、海之戀公園、石老人城市客廳等濱海一線布置多處咖啡店、酒吧,提供更高游園品質和更多配套服務。舉辦各類音樂演出30余場、海之戀公園播放公益電影20余場。
今年以來,“公園20分鐘效用”在社交媒體上持續發酵,為全國各地的公園帶來源源不斷的流量,這背后便是年輕人助推的力量,而這也映射出人們對公園創新出無限可能性的期待。
社會學家歐登伯格提出,家庭居住空間為第一空間,職場為第二空間,而城市的酒吧、咖啡店、博物館、圖書館、公園等為第三空間。有研究認為,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往往表現為,在第三空間的逗留時間增加了,以及去第三空間的便捷性、可抵達度提升了。
自去年太平山中央公園、浮山森林公園建成以來,頻頻“出圈”:今年4月,首屆青島女子“櫻花跑”在太平山中央公園開展,賽事報名一經開放便受到了廣大女性選手的喜愛和支持,不到24小時名額就已報滿;6月,2024年青島城市公園節在太平山中央公園啟動,草地瑜伽派對、森林電影嘉年華、公園音樂節等60余場活動精彩紛呈、“綠意濃濃”;如今,自然博物教育、園藝市集、藝術展覽、文化沙龍、音樂PARTY、健步行等各類活動已在浮山、太平山常態化開展,越來越多的人享受到綠色獲得感、幸福感……從“獨樂樂”到“眾樂樂”,一場場“綠色狂歡”讓各類“公園+”更加精彩。
隨著城市高品質綠色空間的日益擴展與優化,其更高的容納度和可抵達性正悄然編織出一幅文旅深度融合的“新景觀”。
讓公園成為“城市名片”
放眼全國,成都、深圳等在公園城市建設方面進行了不少探索,成都人民公園、深圳“五園連通”項目等已成為城市新名片,吸引著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去體驗、了解、探索其城市文化。
在成都人民公園,公園設計充分融入成都的歷史文化元素,如鶴鳴茶社、古樹名木等,展現了成都的悠久歷史和獨特韻味。作為成都市的知名景點之一,人民公園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觀游覽,帶動了周邊商業發展。
在深圳“五園連通”項目,通過綠道、步道等將五個公園連接起來,形成了生態廊道網絡。這種設計不僅保護了生態環境,還提升了公園的整體景觀效果。在連通過程中,充分考慮了市民的需求和體驗,如設置休息點、露營場地、健身器械等,讓市民在游玩過程中更加舒適便捷,也為商旅文體展等產業聯動提供了新的容納空間。
究其“出圈”的根本,大抵是在公園管理中,展現出了注重生態保護、以人為本、文化融合和經濟效益顯著等共性特點。
目光拉回青島,亦有許多公園有成為城市名片的稟賦——
文化常賦予景區以靈魂。早在1936年,青島十景中的“東園花海”指的就是太平山中央公園中山公園園區的景象,如今,建設整治后的這里,再現此景;作為熱門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的取景地之一,太平山索道自帶“流量”,成為游客慕名而來的網紅打卡點;如今,中山公園、植物園、櫸林公園等多園區連通,移步易景的美景,讓每一次游園都成為市民生活中一段愉悅而難忘的旅程……
浮山森林公園作為主城區面積最大的山頭公園,跨市南、市北、嶗山三區,在此次整治提升過程中,真正實現“三段連攀”,設計多處景觀景點,為公園+生態、+體育、+教育、+產業等新場景新業態提供了承載平臺……
以一座座公園為點、一條條綠道為線,依托青島“山、海、城”的自然生態基底,一幅“高品質‘海灣公園城市’”的圖景變得日益栩栩如生。(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棟)